木材藍變(Sap b lue-stain)又稱青變,是邊材變色中最常見的一種真菌性變色。指木材因含水率、碳水化合物(淀粉和單糖)等含量超量,使得可可球二孢菌在木材管胞或導管中大量繁殖,變色菌侵入木材內部,藍變真菌菌絲分泌出著色物將胞壁染色,促使木材藍變的現象。
藍變通常指木材出現的所有邊材變色,藍變是木材邊材變色的一種總稱。除變為藍色外,還包括其他顏色的變化,如黑色、粉色、綠色等。
六、七月份是木材藍變的常發期。樹木在砍伐后,沒有經過及時有效的預防處理,而是直接將整棵樹材放置在潮濕的泥土地上,任風吹雨淋和微生物侵襲,使得木材內部環境發生化學變化,木材出現淡藍色的現象。
素板(沒有進行防腐處理和刷油漆的白坯板)如果長期放置在潮濕不通風的環境中,也會出現藍變癥狀。
木材的變色是由于變色真菌在木材上繁殖、生長引起的。木材的變色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:
1、水分
只有當木材含水率高于20%時,變色真菌等微生物才能繁殖、生長。因此,采伐后的木材若能立即干燥到含水率為20%以下,而且在加工和使用中始終將含水率保持在20%以下時就能防止藍變。
2、營養物質(養料)
各種木材真菌所需的最適宜的營養成分是不同的,但是,幾乎所有真菌都能從木材中得到它們所需的營養物質。木材中的碳水化合物,即淀粉和單糖是藍變菌生長所需要的能量。另外,木材中的微量物質(無機鹽、氨化合物等)也是真菌生長所必需的,但需要量極少。由于橡膠木中的淀粉和單糖含量比其他木材高很多,因此橡膠木比其他木材更容易發生藍變。
3、空氣
大多數真菌都是好氣菌,必須在有氧氣的狀況下才能生長。但它們所需的氧氣量很少,當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1%時,真菌就能生長,因此,用隔絕空氣(氧氣)的辦法來控制藍變菌的生長是不現實的。
4、溫度
木材微生物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才能生長,并有其最適宜的生長溫度、最高生長溫度和最低生長溫度。真菌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0~30C°,溫度低于10C°、高于35C°,真菌生長的速度都較慢。低溫(寒冷)不能致死真菌,只能起到抑制作用,使其休眠。高溫(如窯干、高溫滅菌)可殺死木材中的真菌。
1、藍變的木材更易腐朽
通常,木材先發生藍變,然后再發生腐朽。而有時可能只看到藍變后期形成的明顯的腐朽缺陷。也可以說,變色是腐朽的先兆。
2、變色增加了木材的滲透性
由于藍變真菌菌絲的穿透,形成了許多的小孔,這就增加了木材的滲透性。干燥后的藍變木材的吸濕性增加,吸潮后腐朽菌易于生長繁殖。
3、形成內部變色
如果不加以預防,藍變菌的菌絲能深入到木材的深處,形成內部變色。木材內部變色是由于感染變色真菌的木材表面很快干燥,干燥的木材表面沒有足夠的水分提供給真菌,使真菌發展成有色的菌絲。這樣,木材表面的菌是無色的(還未發展為有色的菌絲),因此木材表面看不到變色。
但是,干燥的木材表面并不能阻止菌絲向木材內部蔓延。如果木材內部是潮濕的,那么菌絲就會在木材內部繼續繁殖、發展,從而成為有色的菌絲,造成木材內部變色。
4、降低木材價值
由于變色,使木材的外觀、不好看,用戶往往拒絕接受這種變色的木材或木制品,特別是作為裝飾用木材、家具以及其它木材外觀較重要的領域中使用的木材,或者要求降價,因此在商業上,防治木材變色是保持木制品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。
1、原木的加工越快越好
砍伐后,原木應盡快加工,越快越好,因為變色菌和霉菌危害新鮮原木、新鮮鋸材、未干燥和半干燥板材,因此采伐后的原木應盡快鋸解加工,以減少生物因子侵害原木端頭(新鮮表面)的可能性。
2、加工后的木材應盡快干燥
原木鋸解加工制成鋸材后,裸露出的新鮮木材表面增加,其含水率正適合變色菌的繁殖、生長,因此應盡快將木材的含水率降低至20%以下,即盡快將木材干燥。
3、及時用防變色藥劑處理木材
如果砍伐后的原木不能及時進行鋸解加工,而又是容易藍變的樹種(如橡膠木、某些松木、楓木等),則需進行防藍變處理。
如果原木鋸解后的鋸材不能及時進行曬干,或在窯干前進行氣干(自然干燥、風干),則應及時用防藍變劑處理。
a、防藍變/防霉的處理方法
原木的處理方法很簡單,將防藍變劑噴淋到原木端頭即可。在樹皮剝落的部位,也要噴淋防藍變劑,以防止藍變菌從邊皮部位侵人木材。
b、防藍變/防霉的處理量
木材用防藍變/防霉劑處理,處理量通常以木材的面積來計算。因此,處理量與木材尺寸、藥劑的使用濃度等相關。以木材的尺寸為2m長、10cm寬、5cm厚為例,每根木材的面積為:(2 X0.1)X 2十(2 X0.05)X 2十(0.1X 0.05)X 2=0.61m2,每m3木材為100根,總面積為61m2。
c、木材的后處理
防藍變/防霉處理后,必須遵循適當的堆垛和干燥方法,以避免木材二次變色。應將處理后的木材碼放在通風良好,且防雨的地方,例如氣干棚,以防止雨水淋濕木材。同時這也有助于減少干燥缺陷,如開裂、扭曲等。
上一篇:羅漢床,古代最流行的“沙發”
下一篇:木材的防潮保護處理方式及方法